央广网合肥9月24日消息(记者周然 见习记者刘畅司晨)在刚刚结束的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又刮起了“科技风”。
伴随科技创新迅猛发展,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扩散,在当下或未来,人类社会究竟拥有哪些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这一切,你都能从世界制造业大会上找到答案。
而从世界第一台vcd“万燕”,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全球智能可穿戴领域第一颗人工智能芯片“黄山一号”,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安徽在“中国制造”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当“智造”已成为安徽的新名片,这里的“造物密码”更值得探究。
受热捧的“橙子”
今年的制造业大会上,一颗橙子火了。
展会现场,随处可见有观众手里攥着一颗鲜亮的橙子。朋友圈里,有人将橙子“晒”出,并配文“猜猜谁给我的?”
橙子其实很普通,不寻常的是获取方式。
“小江、小江!请给我一个橙子。”听到指令后,一只身高1.8米的机器人迅速转动“手臂”,精准地抓握面前桌子上的橙子,递到观众手中。在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完全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启江二号”展位前,前来体验的观众络绎不绝,“小江”则不知疲倦。
而分拣递送水果,只是“小江”的基本操作。
这款人形机器人于今年9月8日刚刚在皖问世,是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最新科技成果。该中心工程师田蓥梅介绍,“小江”全身拥有38个自由度相当于人类身体的38个活动关节,借助配备多个视觉感知传感器,可以实现人类四肢能够做到的基本动作,包括分拣水果、叠衣服、取快递、擦盘子、开瓶倒水等精细动作。
它还初步具备了“大脑”自主决策以及肢体精细操作功能,未来能够广泛适应工业生产和养老服务场景,既可以当熟练“工人”,也可以做贴心“保姆”……极具应用想象力。
“安徽正处于许多先进科技的前沿。之后我要带着我的家人一起来,想让孩子们看看。因为这里正在向他们展示,他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前来参观的加拿大国际友人克里斯表示。
受热捧的并不是橙子,而是科技。
制造盛会成科技秀场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智造”基因深埋于安徽血脉。
1976年,全国产化的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在合肥诞生,次年,该机演示成功,拉开了中国微型计算机事业发展序幕。1993年,世界第一台vcd“万燕”在安徽问世,磁带录像带的时代开始一去不复返……
以科技创新“打开”制造新时代,安徽步履不停。
研制出全球智能可穿戴领域第一颗人工智能芯片“黄山一号”,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第10.5代tft-lcd生产线……凭借科创引擎,近些年来安徽在“中国制造”版图上也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如今,已在安徽连续举办7届的世界制造业大会,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先进制造成果的重要“秀场”。
在约2万平方米的大会展区上,助力探月任务的卫星“天都一号”“天都二号”,聪明灵活的中科深谷人形机器人,引发全球关注的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来自合肥高新区等地的“安徽智造”大放异彩。骆岗公园中,最新款无人驾驶汽车、低空飞行器、智能机器人轮番亮相,特设的专属试乘试驾区,让观众亲身体验未来出行场景。
从智能网联汽车到高端装备,从新型材料到人工智能,各类重大前沿科技产品竞相亮相,科技改变生活的无限可能在这里有了实感。
继2018年参加首届世界制造业大会,全球中小企业联盟全球主席卡洛斯·马格里诺斯今年是第二次来到安徽参会。时隔6年,望着眼前的景象,卡洛斯·马格里诺斯对安徽制造的发展速度感到震撼。
“新兴产业正在这里加速崛起。很多安徽制造的高科技产品已经被批量生产,而且应用在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给人们带来了便利,提高了生活质量。”卡洛斯·马格里诺斯说,这一切都再次证明了安徽、合肥是世界制造业大会的理想举办地,也彰显着大会所蕴含的重要划时代意义。
大会向世界传递着中国制造的力量,也吸引着全球创新科技跨越山海在此汇聚。
长约26米,重约30吨的法国阿尔斯通跨座式单轨列车克服运输困难,实物现身展会现场;德国库尔兹集团与施华洛世奇共同开发的汽车内饰呈现人造水晶与传感器技术融合技术……来自法国、韩国、德国、美国、加拿大、比利时等11个国家知名企业都拿出了各自在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精密器件、新材料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展示。
基于强大的科创能力,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完善的产业体系,安徽对于外资企业的吸引力正持续增强,尤其是对于高“含科量”的技术型企业。
“前来参展的这些法国企业代表了法国的卓越品质,很期待能和各位一道在安徽进行创新并创造价值。”
法国驻华大使白玉堂表示,这些年来,法国与安徽的联系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在科研上也开展了紧密合作,例如在核聚变、数学等领域。就在今年世界制造业大会举行期间,法国高等教育署在安徽大学组织了一场法中研讨会,进一步促进法国与安徽大学生的交流。
又一个世界纪录
安徽的“造物密码”是什么?一个术语叫做原始创新,一个成语描述即“格物致知”。
巢湖之滨,当世界制造业大会如火如荼举行之际,合肥西郊,“科学岛”上又传来捷报。
9月22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自主研制的水冷磁体产生42.0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打破了2017年由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水冷磁体产生的41.4万高斯的世界纪录,成为国际强磁场水冷磁体技术发展新的里程碑。
这是什么概念?简单来说,人类创造新物质又迎来了新机遇。
因为在强磁场实验环境下,物质特性会受到调控,有利于科学家们发现物质新现象、探索物质新规律。自1913年以来,世界上有19项诺贝尔奖都与强磁场有关,强磁场也被称为“诺贝尔奖的摇篮”。
并非简单的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组合、叠加,而是从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等入手,从探寻物质的原理出发,进行观测、打破、重构,这是颠覆性技术与新物质诞生的重要源头。
基于合肥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科学家们已经在物理、化学、材料、生命科学等多学科领域作出了多项开创性研究。如首次发现外尔轨道导致的三维量子霍尔效应、揭示日光照射改善学习记忆的分子及神经环路机制,开展针对淋巴瘤、乳腺癌、胰腺癌等疾病的新药研发等等。
同样,依托安徽的另一“明星”装置——“小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相关技术,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了国产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是治疗相关癌症的“利器”。此外,还成功研制了主动式太赫兹人体成像安检仪、太赫兹激光透射成像系统、太赫兹数字ct等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在世界制造业大会上,相关产品接连亮相。
这就是安徽最重要的“造物密码”,是新质生产力催生“从0到1”变革的强大力量。
如今,安徽已成为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重要平台,所取得的创新成果,在世界科技版图上不断书写中国成就。
科技创新,方兴未艾。
今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安徽省委书记梁言顺表示,要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聚焦“从0到1”的突破和“从1到100”的跨越,持续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老树发新芽”,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推动“树林变森林”,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推动“小树变大树”,不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安徽正更坚定地挥动创新之翼,谋未来布局,以科技造物,用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优势。
凯发k8注册登录的友情链接